本文介绍了MiMC7哈希算法,这是一种在零知识证明(如zkSNARKs)中高效实现的哈希方法。MiMC7通过降低乘法复杂性,优化了性能,尤其是在多方计算(MPC)、全同态加密(FHE)和零知识证明(ZKP)等领域。实验表明,MiMC7在性能上优于SHA-256等传统哈希算法。
本文探讨了椭圆曲线密码学(ECC)中P256曲线的安全问题,特别是关于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可能存在的后门。文章介绍了Baby Jubjub曲线的设计,并讨论了secp256k1曲线的安全性。此外,文章还提到了针对NIST椭圆曲线种子信息的悬赏活动,以及在量子计算时代向后量子密码学(PQC)迁移的必要性。
本文介绍了椭圆曲线加密(ECC)的发展历程、原理及其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ECC由Neal I. Koblitz和Victor Miller独立发明,解决了RSA密钥过大和离散对数弱点的问题,广泛应用于密钥交换和数字签名,如ECDH和ECDSA。文章还探讨了ECC在比特币和新兴技术如zk-SNARKs中的应用,展示了其在现代密码学中的重要性。
本文讨论了区块链技术在后量子时代的迁移问题,特别是针对量子计算对当前区块链基础设施构成的威胁。
本文悼念了密码学大师Claus Peter Schnorr,回顾了他的职业生涯和其在密码学领域的贡献,重点介绍了Schnorr签名和身份验证方案,以及他与DSA专利的争议。文章还提及了Schnorr签名在比特币交易中的应用以及他在零知识证明等领域的legacy。
本文介绍了比特币密钥的不同类型,重点解释了以“6P”开头的密钥是使用BIP38标准加密的私钥。BIP38使用AES加密算法和scrypt密钥推导函数来保护私钥,通过口令加密私钥,增加了密钥的安全性,使得暴力破解的难度大大增加。
本文讨论了后量子密码学背景下,哈希签名方案XMSS和SPHINCS+。XMSS是一种有状态哈希签名方法,具有较小的密钥和快速的签名/验证速度,但密钥生成较慢;SPHINCS+是一种无状态哈希签名方法,无需记录已使用的私钥。NIST已将SPHINCS+列为标准,但XMSS仍作为一种备选方案存在。
本文介绍了后量子密码学中的签名算法ML-DSA,以及如何使用wolfCrypt/wolfSSL库在C语言中实现该算法。ML-DSA是NIST推荐的替代ECDSA、Ed25519和RSA等传统签名算法的方案,它在面对量子计算机的攻击时更安全,并且wolfCrypt提供了高效的实现,尤其适用于嵌入式设备。
文章讨论了后量子密码(PQC)加密方案中,为何NIST没有标准化McEliece方法,尽管McEliece方法安全性高,但密钥生成速度慢,公钥尺寸大。文章介绍了Classic McEliece的参数和性能,并给出了代码示例,最后总结了McEliece方法在后量子密码学中的地位。
本文深入探讨了DER格式在密码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其在公钥、私钥和数字证书中的编码作用。文章详细解释了DER格式的结构,包括SEQUENCE、OBJECT IDENTIFIER和BIT STRING等基本类型,并通过OpenSSL工具演示了如何解析DER编码的密钥和签名,以及如何使用WolfSSL库进行DER格式的解析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