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讨论了智能合约是否应该设计成可升级的。文章探讨了可升级合约可能引入的复杂性和潜在的安全风险,同时也强调了其在修复bug和添加新功能方面的作用。文章建议,不应仅仅因为担心复杂性而避免使用可升级合约,而应加强对升级技术的理解。同时,推荐使用ProxyAdmin合约和多重签名,或通过链上治理来实现更安全的升级。
本文介绍了Elipmoc,一种用于以太坊智能合约高级反编译的工具,它通过采用多种高精度技术并使其可扩展,显著改进了Gigahorse等现有工具。Elipmoc实现了更高的代码反编译完整性,并已成功用于发现流行协议上的多个可利用漏洞,为以太坊区块链和许多应用程序的演进提供了关键支持。
本文作者针对 EIP-3074 提案提出了更安全的替代方案。EIP-3074 允许用户签名一个 commit hash,赋予 invoker 代表用户执行任何操作的权限,存在极高的安全风险。作者建议在协议层面强制执行 commit 的含义,使用户可以完全了解交易内容,并防止重放攻击。此外,还提出了通过替代 mempool 来实现账户抽象和批量处理问题,或完全避免硬分叉。
文章探讨了俄罗斯在莫斯科市杜马选举中引入区块链投票系统的安全性问题,特别是该系统在实际投票前被成功攻破的事件。通过展示加密技术的可破解性,作者质疑区块链技术在选举中的有效性,并指出美国可能重新考虑使用纸质选票的趋势。
本文深入探讨了加密货币质押的两种主要方法:冷质押和热质押。冷质押通过离线存储私钥来增强安全性,适合大额长期投资;而热质押则通过在线平台提供便利性和流动性,适合小额和需要灵活性的投资者。文章详细比较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风险以及最佳实践,帮助读者根据自身需求做出明智的选择。
本文介绍了PoS验证节点的基本概念,包括验证节点在区块链中的作用、与PoW挖矿的区别、硬件和软件要求、密钥管理和安全等方面。此外,还讨论了运行验证节点的两种方式:裸机和云服务,并提到了在MANTRA Chain上运行验证节点的信息。
本文档提供了保护 ETH staking 验证器节点安全性的快速步骤和最佳实践,包括创建具有 sudo 权限的非 root 用户、禁用 SSH 密码身份验证和使用 SSH 密钥、更新系统、禁用 root 帐户、设置 SSH 的双因素身份验证、保护共享内存、安装 Fail2ban、配置防火墙以及使用系统用户帐户等。
本文是Cobo密码知识讲堂的第四讲,主要分析和比较了不同的ECDSA门限签名算法。文章构建了一套评价体系,包括门限最优、交互轮数、安全性(安全假设、攻击模型、通用组合)和可审计性等关键指标,并对现有算法在这些指标上进行了横向比较,最后为未来ECDSA门限签名算法的设计提供了指导方向。文章还列举了业内热度较高的算法和开源库。
本文是schnorr签名安全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主要介绍了Schnorr身份认证协议。文章从零知识证明的角度,探讨了Schnorr身份协议的完整性、可靠性和诚实验证者零知识性,并论证了该协议在离散对数问题上的安全性,为后续将身份证明协议转化为签名协议奠定了基础。
本文深入探讨了Solana智能合约的安全性为何优于以太坊,主要原因在于Solana的编程模型将代码与数据分离,以及其执行模型设计了一系列执行限制来消除各种攻击。文章详细说明了如何通过账户准备和执行监控来检测潜在的攻击,并强调Solana在日志记录方面的优势,从而提供更全面的安全防护。
文章探讨了以太坊在2025年及以后的扩展策略,重点介绍了L2协议的发展和挑战,包括技术和社会层面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具体建议。
文章详细探讨了区块链应用中的信任模型,分析了不同信任模型的特点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影响,并比较了几种区块链二层协议的信任模型。
本文深入探讨了区块链中的双重消费攻击,详细介绍了攻击的原理、类型及其示例,并探讨了防护措施和共识机制的作用。双重消费严重威胁到交易的完整性和信任,是区块链技术广泛应用的障碍之一。
本文深入探讨了权益证明(Proof of Stake, PoS)的设计哲学,比较了其与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 PoW)的不同,强调了PoS通过经济惩罚而非能源消耗来确保网络安全的基本原则。
deBridge 是一个通用的跨链消息传递和互操作性协议,允许用户和开发者在不同链之间传递简单消息和复杂数据。文章详细介绍了 deBridge 的架构设计、交易生命周期、安全特性和信任假设,并探讨了其跨链互操作性的潜力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