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尼克萨博从社会可扩展性的角度分析了区块链和密码学货币的优势。他认为,比特币的成功在于以大量的资源消耗和差劲的计算扩展性换取了更有价值的社会扩展性,降低了对交易对手和第三方的信任风险,并探讨了区块链如何通过最小化信任成本来促进社会扩展性,以及其在货币和市场中的应用。
本文深入探讨了区块链可扩展性的概念,将其分解为执行、存储和共识三个关键属性,并详细讨论了每种属性的多种扩展方法。文章还对比了区块链与传统计算的区别,强调了信任最小化在区块链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各种扩展方案的优势和折衷。
本文作者 Jameson Lopp 探讨了比特币的关键属性,包括共识机制的重要性、信任最小化、去中心化、抗审查性、伪匿名性、以及开源等原则。文章还讨论了向前兼容性、资源使用最小化、验证优于计算、交易不可变性、抗 DoS 攻击等技术特性,以及激励一致和固化等长期发展因素,并强调了在比特币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原则和可能出现的冲突。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跨链通信协议(IBC),介绍了其工作原理、运输层和应用层的结构,以及IBC在解决区块链孤岛问题方面的重要性。通过无缝的数据传输和信任最小化的设计,IBC使得不同区块链之间能够实现安全和可靠的交互,为去中心化金融和其他应用的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深入探讨了区块链桥的信任问题,指出“无需信任”这一概念在桥接技术中并非绝对,而是一个连续统一体。文章将桥分为外部验证、乐观验证、本地验证和原生验证四种类型,分析了不同设计方案中验证者的角色和信任假设,并解释了如何在安全性、速度和功能性之间进行权衡。LI.FI 旨在整合各种桥接方案,根据实际需求为用户提供最佳选择。
本文介绍了LI.FI与CryptoStats合作推出的桥信任评估框架,该框架将桥的信任度视为一个频谱,根据桥验证交易的方式分为原生验证和外部验证,并进一步细分为无抵押、抵押销毁和抵押保险等类型。文章还根据此框架对CryptoStats追踪的14座桥进行了分类,帮助用户了解不同桥在信任最小化方面的权衡。
本文回顾了比特币之前的电子现金系统,包括E-cash、链接时间戳、Hashcash、b-money和Bit Gold,分析了它们的设计目标和对比特币的影响。文章指出,这些前身都关注无需信任或最小化信任,并探讨了比特币社区在信任最小化和其他属性之间权衡所产生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