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分析了ERC-4626 Vaults中存在的通胀攻击漏洞,攻击者可以通过极少量初始存款和后续的“捐赠”操作,操纵Vault的份额计算,从而窃取后续存款人的资产。文章详细解释了攻击原理、步骤,并通过实例进行了说明,同时探讨了针对此漏洞的多种防御措施,例如使用ERC4626 Router、内部跟踪总资产、创建“死亡份额”以及在初始化时注入初始资金等。
本文介绍了星际文件系统(IPFS)的基本概念、适用场景和不适用场景。IPFS 适合存储公共、不可变的数据,如 NFT、证书和智能合约元数据。对于私有或敏感数据,应先加密再上传至 IPFS,或采用混合方案,利用后端处理访问控制和密钥管理。
本文总结了Solidity智能合约开发中常见的五个陷阱,包括存储、内存和calldata的区别,重入攻击,默认public的可见性,使用tx.origin进行授权的风险,以及无限循环/高Gas成本问题。针对每个问题,文章都给出了具体的代码示例和修复方案,旨在帮助开发者构建更安全、更智能的智能合约。
本文介绍了Instance Registry Pattern,该模式使用中心化的智能合约来管理其他已部署合约的地址。通过在注册表中注册合约,可以动态查找依赖项,更新合约地址,并实现更清晰的架构和更安全的访问。
本文深入解析了 Uniswap V2 协议的核心机制,包括流动性提供、token 交换以及闪电贷的原理与实现。文章详细阐述了交易公式、价格计算方法,以及闪电贷的实现方式。此外,还解释了 AMM 中常见的概念,如滑点、价格影响和无常损失,并提供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和示例。
本文介绍了以太坊开发框架Foundry中的Fuzz测试技术。Fuzz测试通过生成大量随机输入来测试智能合约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帮助开发者发现边界情况和潜在安全漏洞。文章通过一个简单的存款和取款智能合约示例,展示了如何在Foundry中实现Fuzz测试。
本文深入探讨了区块链三难困境,即安全性、可扩展性和去中心化三者难以兼顾的难题。文章详细解释了51%攻击、长程攻击和矿工可提取价值(MEV)等安全威胁,以及Compact Blocks和Gossip协议等提升可扩展性的技术。此外,文章还讨论了使用Nakamoto系数来衡量去中心化的程度,并以Solana为例,说明了在追求高吞吐量时可能牺牲去中心化。
本文是关于构建基于区块链的葡萄酒交易市场的系列文章的第三部分,深入探讨了后端基础设施,涵盖了驱动市场的服务和API。重点介绍了系统如何处理IPFS存储、智能合约验证以及区块链和链下数据库之间的OpenSea通信,使用了Java后端,集成了Pinata IPFS用于存储NFT元数据,Arbiscan API用于确保智能合约源代码的可公开验证,OpenSea API用于手动触发元数据更新。
本文介绍了合约级别合规性(CLC)的概念,它是一种将合规性直接嵌入到智能合约中的框架。CLC通过CLC Router来检查用户是否通过了KYC验证,确保只有合规的用户才能使用智能合约。这使得传统金融机构更愿意使用公链,同时也为普通用户提供了参与合规DeFi的机会。
文章讨论了合约级别合规(CLC)对绝对抗女巫身份数据的需求,以及目前对单一数据提供商Everest的依赖所带来的风险。文章提出了通过建立绝对抗女巫(ASR)网络和合规注册机构来分散风险的设想,并探讨了该方法可能存在的问题,强调了实现共识性ASR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可能的实现路径,例如通过Everest的现有基础设施或使用模糊提取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