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资产化平台NamePump主网上线
研发NamePump期间的那些事(2):Bonding Curve
距离上一次更新「研发 NamePump 期间的那些事」系列文章,已经过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我们一直在为 NamePump 的主网上线做最后的打磨和准备。
终于,在上周五(2025.04.25),NamePump 正式在主网上发布了,访问地址为:
https\://namepump.com
上线的那一刻,心情是复杂的。既有一种「终于可以让它见天日」的轻松,也有一丝「真正的实验才刚刚开始」的紧张。毕竟,研发阶段的一切假设,只有在真实用户面前,才能真正验证。
过去几天,我们密切观察了上线后的链上数据和社区动态。可以明显看到,交易活跃度超出了预期,一定程度验证了平台机制的吸引力。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挑战,比如发帖打赏的门槛感、内容互动的冷启动问题等。
这些现象,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第一手的思考和启发。
本篇,将围绕 NamePump 主网上线后的初步表现,系统梳理现阶段的收获与不足。也会分享我们对内容资产化未来演进方向的一些更深刻的认识。
NamePump 于 2025 年 4 月 25 日正式上线主网。
这次我们采用了软启动的方式,并没有选择大肆宣传,上线当天,我只是简单在朋友圈和几个微信群里转发了一下 NamePump 上线的消息,希望能够先吸引一批种子用户进来体验。
为了能更好地观察早期种子用户的使用情况,在上线前,我就创建了一个微信群「NamePump 社区交流群」,不过一直比较冷清,不少人也私下问过我主网什么时候上线。上线当天,群里的氛围突然活跃了起来,群成员人数也迅速增长,突破了 200 人——很多人甚至因为二维码已满,无法扫码进入。
根据后台统计数据,当天的活跃用户数达到 63 人,活跃率超过了 30%。这个数据,其实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截止到撰文之时(2025.4.28),即上线后的第四天,NamePump 平台上共发行了 10 个 Token,总市值达到了 10.8 ETH(折合约 2 万美元),累计交易量约为 5.2 ETH。
对于一个没有官方推广、上线仅几天的新平台来说,能达到这样的规模,我认为已初步验证了 NamePump 模式的市场吸引力和真实的交易活跃度。
上线这几天,除了交易数据本身,还有一件更让我感到欣慰的事:收到了很多真实用户的体验反馈。
无论是在群里,还是通过私信,大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陆续提出了不少宝贵建议,也帮我们发现了一些隐藏的 Bug。
这些反馈主要集中在:
对我来说,这些真实的声音,比冷冰冰的数据更重要。
因为只有真正关心产品的人,才会在体验后愿意提出意见;也只有这些用户,才是 NamePump 能继续演进和优化下去的真正动力。
NamePump 本身,就是一个持续实验与迭代的过程。 而未来的每一次更新,都希望能更好地回应这些最初的、宝贵的声音。
上线之后,我一直在观察用户的真实使用行为。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交易这一侧的活跃度还不错,但在内容层面的活跃,尤其是发帖和打赏,整体上还偏保守。
这其实也在我的预料之中。
毕竟,内容资产化对于大部分 Web3 用户来说,依然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
它不仅仅是发一条帖子那么简单,更涉及到「内容价值」和「内容流通」的新认知。
首先,在 NamePump 上,每一个帖子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 Token(ERC20),它不仅是内容的载体,同时也具备资产属性。而且每个帖子都内置了一条属于自己的 Bonding Curve 曲线,只不过相较于 NameToken,帖子的价格曲线设计得更加平缓,让打赏体验更加顺滑自然。
在这个机制下,每一次打赏,本质上就是一次对内容资产的投资(买入)动作。而退出打赏,则是一次资产的变现(卖出)动作。 打赏和交易,本质上是统一的,不是两件事。
进一步来说,打赏者在「Tip」一个帖子时,实际上获得了两重潜在收益来源:
所以,玩 tip 的过程,其实就是拿 NameToken 来赚取更多的 NameToken。而如果 NameToken 本身也在上涨,那么通过 tip 所获得的 NameToken,就相当于叠加了一个杠杆效应。
在这个体系中,「Tip」就不仅仅是一个单纯情感支持的动作了,它更像是一次对内容价值的早期认购与投资。
更深一层地看,内容资产化带来的变化,主要在于前面提到的「内容价值」和「内容流通」两个方面:
在传统社交平台里,「发一条帖子」往往只是一个很轻量的动作。发完之后,内容的命运,几乎完全掌握在平台的推荐算法和用户注意力的变化中。对创作者来说,一条内容的生命周期极短,价值也很难被沉淀下来。
但在 NamePump,这种逻辑被彻底改变了。
因为每一条发帖,实际上就是一次内容资产的创建。
每一条帖子,背后对应的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智能合约,也是一个基于 bonding curve 模型的代币资产。它拥有自己的价格,它可以随着需求上涨而升值,用户可以通过 Tip 或 Quit 来参与其中。这种设计,让内容第一次真正具备了可衡量、可积累、可流通的价值。
所以,在 NamePump 上发帖,不仅是表达观点或情绪,更是为自己的内容开辟一条成长和变现的路径。
这意味着,内容本身的价值第一次可以被数字化、资产化地体现,而且价值归属于内容的原作者和早期支持者,而不是归属于中心化平台。
简单来说:
👉 写得好的、受欢迎的帖子,会因为不断被打赏而变得更有价值。
👉 支持得早的人,也能跟随内容的价值增长而受益。
这就是一种全新的内容价值认知 —— 内容不止是信息,更是可以被赋值和交易的资产。
在传统社交平台,内容发布后要么静态堆积,要么靠平台推送曝光,几乎没有天然流动性。
但在 NamePump,内容天然带有流通性:
这意味着,内容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可以在社群中不断流动、传播,并随着流通而积累价值的。
在 NamePump 上,「内容」和「资产」、「交易」、「流通」第一次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这套机制,打破了以往内容一次性消费、无法沉淀价值的局限,让真正优质、有影响力的内容,有机会在更长的时间尺度内不断积累自己的价值。
小结一下,如果用一句话总结的话,就是:
在 NamePump,发帖不是一次性的信息发布,而是一次内容资产的创建和价值流通的起点。
上线后,我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不少用户理解了 NamePump 的机制,也意识到「内容可以变成资产」这件事,但在实际参与时,依然显得有些小心翼翼,不敢贸然发帖或者打赏。
这很正常。
毕竟,把发帖、打赏、交易这些原本「情感」导向的行为,变成一种和资产价值挂钩的操作,对于大部分 Web3 用户来说,还是非常新的体验。
所以,这一节,我想聊聊:在 NamePump 上,如何更聪明地参与内容资产的玩法,既能玩得开心,也有机会赚得更多。
在 NamePump 上发帖,不只是「抒发想法」,而是一次内容资产的发行。
那什么样的帖子,容易吸引更多 Tip,从而让资产价值快速积累呢?我总结了几个方向:
此外,发帖的时间点也有影响 —— 选择用户活跃时段(比如周末、晚上)发布,能显著提高被看到和打赏的几率。
一句话总结就是:
好内容=好资产,好资产=高回报。
Tip,不只是支持作者,更是参与早期内容资产的一次机会。
那要怎样 Tip,才能最大化收益呢?可以参考这几点:
在 NamePump 上,早期 Tip 有点像「内容领域的天使投资人」:押中好内容,回报丰厚。
在 NamePump,退出 Tip(Quit)就是把持有的帖子 Token 卖出。
什么时候退出,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问题。
可以考虑: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退出之后,就不允许再次进入了。想要二次进场,只能换个钱包账号。
最后再提醒一点:
在 NamePump 上,NameToken 的价值和帖子资产的价值是互相强化的。
所以,如果你同时持有 NameToken,并积极参与发帖和 Tip,其实是在叠加两套收益机制,资产增长更快。
简单来说就是:
持 NameToken,是底仓;发好帖、Tip 好帖,是加速器。
在 NamePump 上,内容不再是一次性的产出,而是成为了可以沉淀、可以流通、可以升值的资产。
而你,不仅是内容的创作者、读者,也是这个内容资产体系中真正的参与者、收益者。
掌握玩法,才能真正玩转 NamePump 的内容资产化世界。
玩得好的人,不只是发帖者,也是内容投资人。
本文详细回顾了 NamePump 从主网上线到当前的运营情况,并深入探讨了平台内容资产化的初步实践。通过软启动的方式,尽管没有大规模宣传推广,平台在上线初期便收获了不错的用户活跃度与交易量,展示了新模式的市场吸引力。上线当天,用户群体迅速增长,活跃用户的比例也超出了预期。这些数据证明了平台的吸引力,同时也验证了 NamePump 这一新型 Web3 平台在内容创作和交易之间所架起的桥梁。
在内容资产化方面,尽管打赏与发帖的初期活跃度偏低,但也符合我的预期。对于大多数 Web3 用户来说,内容资产化仍然是一个新兴的概念。通过将每一条帖子赋予代币属性,并结合 Bonding Curve 价格模型,NamePump 实现了内容价值和资产流通的结合。打赏不仅仅是对内容的支持,更是一种对内容价值的投资行为。用户不仅能从内容创作中获益,还能通过打赏机制和后续涨价获得潜在回报,这使得内容创作者和支持者能够共享价值增长。
虽然目前整体的活跃度仍处在初步阶段,但平台的发展潜力已经初现。内容资产化让内容不仅限于一次性消费,它有了“价值沉淀”和“价值流通”的可能性,这对于 Web3 内容创作的未来发展是一次重要的探索。接下来,平台将继续优化产品,推动这一创新模式在更多用户中普及,期待在未来实现更多的突破与成长。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