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登录,远不止“连接钱包”这么简单。
在这个专题中,我将以一名前端工程师的视角,系统梳理 Web2 登录体系(账号密码、JWT、Session)如何演进为 Web3 登录机制(钱包签名、链上身份、合约验证)。你将看到登录逻辑的底层转变、安全模型的重新设计,以及工程实现中的真实挑战与最佳实践
本章系统整理了 Web3 钱包集成中的 20 个高频问题,涵盖连接器配置、网络切换、合约钱包兼容、WalletConnect 会话管理等核心场景,配合实用代码与调试策略,帮助开发者快速定位并解决真实项目中的难点,是上线前不可或缺的实践指南。
本章聚焦于钱包连接与签名交互中的用户体验设计,覆盖状态反馈、异常处理、移动端适配与组件封装等实战策略,帮助开发者构建稳定、友好的 Web3 钱包交互体验。通过合理设计连接按钮、签名提示、网络切换等模块,显著提升 DApp 的专业感与可用性。
本章深入解析基于区块链钱包的登录签名机制,系统讲解 EIP-191、EIP-712、SIWE 标准及其在登录流程中的应用,并结合合约钱包(EIP-1271)和 ENS 链上身份,实现安全、结构化的用户认证体系,是 Web3 应用中「从连接到可信登录」的核心一环。
使用 wagmi + viem 工具链,在前端实现高质量的钱包连接模块,包括状态管理、自动连接、网络切换、多连接器支持等核心功能。
了解区块链钱包连接协议的底层原理与实现方式,涵盖 EIP-1193 注入标准、WalletConnect v2 架构、多设备扫码通信机制及消息交互流程。通过理论解析与代码实战,帮助开发者全面理解“连接钱包”背后的协议逻辑,为前端集成奠定坚实基础。
区块链钱包是用户进入 Web3 世界的第一站。要理解钱包的功能,首先要抛开“钱包=资产”的传统观念,真正认识它在去中心化世界中的角色:私钥管理器 + 用户身份认证器。
以太坊早期的账户模型将用户行为与密钥控制紧密耦合,限制了钱包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账户抽象(Account Abstraction, AA)试图打破这一耦合,让合约账户像外部账户一样发起交易、管理资产、实现自定义逻辑
智能合约一经部署后代码不可变,这是保障链上安全性的重要特性。但现实中,大多数 Web3 项目需要随着协议演进、功能扩展而持续更新。为了在不丢失状态和地址的前提下迭代逻辑,Proxy(代理)升级模式逐渐成为智能合约工程的事实标准。
以太坊的未来不是让一条链跑所有交易,而是通过Rollup + 数据可用性层(DA)走向真正可扩展的模块化世界。 本文带你看懂 Layer2 原理、EIP-4844、Danksharding 等关键概念,并理解以太坊为何“把执行交给别人,自己只负责共识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