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比特币限制条款(covenant)特别是CTV(检查交易模板)的技术原理、应用场景以及潜在的风险。限制条款通过限制比特币的使用方式,可以实现诸如保险柜、扩展交易吞吐量、拥堵控制等功能,尤其在自主保管方面具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递归限制、黑名单以及手续费管理等风险,最后作者还讨论了激活方式。
本文介绍了“迅捷gossip同步”协议,该协议旨在通过准-免信任的服务器更高效地分发闪电网络的通道图谱数据,从而解决闪电节点初始化和恢复时间过长的问题。通过预处理Gossip数据、批量发送、去除冗余更新和差异编码等优化手段,显著降低了数据传输量,改善了移动端闪电钱包的用户体验,并增强了隐私性。
本文介绍了 Lightning Rod 技术,旨在解决传统闪电网络支付中收付款双方必须同时在线的问题。通过引入一个名为“Rod”的节点,Lightning Rod 允许用户异步完成闪电网络支付,改善用户体验,使闪电网络更易于使用,并向主流化迈进。
本文作者从比特币爱好者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以太坊的权益证明(PoS)机制,特别是 Gasper 算法。文章揭示了 PoS 的五个核心原理:基于惩罚的激励结构、准入机制、规则的不确定性、对主观理解的依赖以及金钱即权力的本质,并对比了 PoW 的优点,强调对个人自由和去中心化价值的追求。
本文介绍了 Drivechain 方案,通过引入侧链的方式,在不改变比特币主链规则的前提下,扩展比特币的功能,借鉴其他加密货币的优点,并解决比特币安全预算问题。文章还探讨了侧链产生交易费以支持比特币安全预算的可行性,并列举了未来可能被纳入比特币的侧链类型。
本文深入探讨了比特币的可编程性,阐释了比特币编程的特点和局限性。通过闪电网络(LN)和谨慎日志合约(DLC)两个范例,展示了如何利用比特币可编程性的特点以及突破其局限性的方法。同时,文章也解释了比特币开发者限制可编程性的理由,以及这种限制对比特币网络参与者的保护。
本文回顾了比特币历史上19次共识规则的变更,重点分析了其中几次导致链分裂的事件,如2010年、2013年和2015年发生的链分裂。文章详细介绍了每次变更的内容、类型(软分叉或硬分叉)及其结果,并探讨了对硬分叉定义的理解及2015年链分裂事故的具体原因。
本文作者Jameson Lopp探讨了比特币是否发生过硬分叉的问题,并分析了比特币历史上的一些共识变更。作者认为,虽然比特币有过一些不兼容的协议更改,但只有一个是真正的永久硬分叉,发生在比特币诞生3年后,且比特币在共识变化方面非常保守,对节点运营者比较友好。
本文由BitMEX Research的Gleb Naumenko撰写,探讨了闪电网络中通道阻塞攻击的缓解方法。通道阻塞是指攻击者通过给自己发送虚假支付,并阻止支付完成来占用路由节点的转发能力。文章讨论了短期修复和长期协议改进等解决方案,并强调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本文是选币算法科普系列的第一篇,主要介绍了UTXO的概念,UTXO是“Unspent Transaction Output(未花费的交易输出)”的缩写,可以理解为“一块比特币”,一笔比特币交易有输入和输出,选币算法指的是在发起一笔链上比特币支付时,选出UTXO(或者说Coin)作为输入的过程。文章还介绍了选币算法的目标、著名的选币算法以及Bitcoin Core的选币算法。